近日,博羅縣舉辦首期“村ART”鄉村藝術作品創作大賽,農民畫農民、農民畫農村,用一幅幅“村味”十足的畫作展示鄉風、鄉情、鄉韻、鄉貌。慕名而來的觀眾,讓具有400余年歷史的徐田古村一下子熱鬧起來。
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也要鑄魂。近年來,各地鄉村文化生活亮點紛呈,“村BA”“村超”“村晚”“村歌”等活動火熱出圈,釋放出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充沛活力,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動能。
博羅縣首期“村ART”上的舞蹈表演。
博羅“村ART”可謂是當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創舉。它扎根鄉村,讓農民成為藝術創作的主角,重新感知并發現家鄉之美,重新認識鄉村的文化價值;同時,探索整合社會資本+文化藝術+鄉村文旅資源,在以鄉村文化組合拳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方面,做出了自己的實踐。
不過,“村ART”想如“村BA”“村超”“村晚”“村歌”一般火出圈,目前來看還差點兒火候。有了一個好的概念后,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出圈,讓人記得住,甚至成為文化IP呢?
(一)
鄉村文化出圈,首先要“拿得出”。
如果說起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,人們隨口就能道出個一二三,那它的傳播可以說成功了。比如一提到惠州龍門,大部分人會脫口而出“龍門農民畫”。作為發源于龍門本土的藝術形式,龍門農民畫富有山野氣息,用濃墨重彩的渲染創作,將龍門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自然景觀和舞火狗等當地民俗呈現在畫作上,彰顯了龍門蓬勃向上的“生命力”,成為廣大群眾認識龍門的一扇窗戶。也就是說,“龍門農民畫”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文化的具象代表,通過它,鄉村文化的出圈就有了具體的抓手。
留學生妮卡到龍門尋畫。
鄉村文化想要出圈,首先得“有東西”,摸準自己的“文化穴”,拿得出自己的地域特色。博羅是廣東省四大古縣之一,也是全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,客家文化、廣府文化等在此相互輝映交融,使博羅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。說到博羅,我們會聯想到龍華大鼓、羅浮山百草油、葛洪傳說、博羅涼果、羅浮山豆腐花、羅浮春酒、柏塘山茶……博羅“村ART”不妨結合自身文化遺產和歷史故事,提煉出能夠代表鄉村特色、體現鄉村文明的文化符號,讓活動主題更加鮮明,帶給游客更多可看、可賞、可玩、可感知、可體驗的豐富享受。
(二)
鄉村文化出圈,還要能“記得住”。
同樣是農村題材的繪畫,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的牛體彩繪就獨辟蹊徑,畫師用畫筆和斑斕的色彩,把美麗的故事和美好的愿景繪在牛身上,當一頭頭色彩斑斕的牛被牽上T臺,成為行走的民間藝術,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網目光,年年火出圈。
博羅縣第一期“村ART”鄉村藝術作品創作大賽現場。
互聯網時代,一個好的創意,可能就帶來“一夜爆火”,迎來“潑天富貴”。在熱點頻發的網絡環境中,鄉村文化要出圈,一定要有自己獨具創意的“記憶點”,讓人一看就被吸引、就能記住,成為流量的巨大牽引力。
四川省成都市的明月村,以清代古窯明月窯為基礎,策劃了國際陶藝文化村的發展路子,引來一批文化藝術名人落腳,發展出多樣業態,成功將鄉村文化轉化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,成為了文藝青年理想中的“烏托邦”。
無論是在耕牛身上作畫,還是打造文藝“烏托邦”,都是當地創新手段、為網友制造“記憶點”的有效嘗試;葜莶┝_的“村ART”,主打“農民畫農民、農民畫農村”,將主體聚焦在鄉村的主人翁——農民身上,如果也能策劃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,掀起“村味”創作熱潮,傳播效果想必會更好。
(三)
鄉村文化出圈,更要能“帶得走”。
記者有個驢友朋友特別喜歡參加各地的文化節活動,目的是收集活動上發布的各種文創特產。他家里有個展柜,每種特產都專門標注了時間、地點、關鍵詞,哪怕在千里之外,他也能對當地的特色文化娓娓道來,成為親朋好友們開闊眼界的一個窗口。
博羅第一期“村ART”鄉村藝術作品創作大賽入圍作品作者現場分享繪畫故事。
像這樣喜歡在旅游中感受文化、“帶走”文化的游客,是非常多的。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發:鄉村文化要想“長紅”,還得將文化延伸成為“帶得走”的產品,以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方式,為人們感受鄉村魅力提供物質載體。
這方面,各地都有珠玉在前: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,苗繡元素被融入生活飾品中,這些苗寨里的文創產品遠銷多個國家;在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,成片火紅的柿子樹不僅可欣賞、拍照、認養,還能做成文創產品,延伸出“屏南喜柿”等創意產業,身價倍增;在惠州,農民畫絲巾、陶瓷杯、雨傘、手機飾品、魔術巾等龍門農民畫系列衍生產品也正在陸續開發……
期待博羅“村ART”也能把鄉村文化、鄉風鄉韻變為文創產品,把美好生態、古老傳統變現,早日出圈,做出“IP”,為鄉村文化的持續走紅和振興注入新鮮活力。
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林奶花